在北京汽车博物馆藏品库房里,一辆“仲明国产木炭汽车”模型无声却鲜活地记录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木炭车盛行的那段历史。该藏品是以20世纪30年代爱国工程师汤仲明发明的“仲明国产燃炭汽车”为原型制作的,于2017年由汤仲明之子汤晓明捐赠。它的背后记录了什么故事?本期汽车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近木炭汽车。
资源匮乏 研究代用燃料
20世纪初,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各方有识之士萌生制造汽车、建立民族汽车工业的愿望。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使用汽车、建造公路、建立汽车工厂和供给廉价燃料的全面设想。汤仲明发明的“仲明国产燃炭汽车”是我国设计、试制的第一辆煤气汽车。后来人们亲切地称这种车为“木炭车”。所谓“木炭车”,也叫煤气车,就是在普通汽车上加装各种设备,其中最主要的设备是煤气发生炉,使木炭产生煤气,以代替汽油参与燃烧推动发动机运转。
【资料图】
国人首创 研制煤气发生炉
在进步思潮影响下,汤仲明怀着“科学救国”的壮志,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到法国后他曾在南特汽车修理厂、雷诺汽车制造厂勤工俭学,进入法国南特工业学校、法国国立昂诺高等工艺学校学习,获机械工程师学位。毕业后他回到雷诺汽车制造厂担任实习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26年,为实现报国理想,他毅然归国,到陇海铁路徐州铜山机车厂工作。面对我国当时完全依赖进口“洋油”的局面,汤仲明暗下决心攻克难题。从1928年起,他在工作之余自费开展研究,租了一间民房做实验室,买了一台旧汽车发动机,开始了研制代燃炉(木炭代油炉)的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1931年汤仲明试制成功一台“木炭代油炉”。并于当年3月将一辆改装的煤气发生炉汽车开到郑州西郊碧沙岗进行试车,这次公开试验引发轰动。
1931年9月,汤仲明将发明的木炭代油炉上报实业部,1932年实业部派人详细检查,核实后认为这一发明具有重大意义,远胜于国外的木炭汽车,具有实用价值,且造价低廉、易于制造。这辆木炭汽车无需汽油媒介即可发动;炉体重量更轻,不到100斤;安装方便灵活;续航里程更长,加一次木炭可行驶100多公里。1934年获得实业部发生炉部分设计专利5年。为了加快推广,他将木炭代油炉的制作技术及图纸,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供社会各界无偿使用。
第一辆国产燃炭汽车
1935年汤仲明到上海,与范争波、汤允青等人合伙创立“仲明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煤气发生炉及煤气机,兼营长途汽车改装煤气发生炉等业务,并推广到江浙和广西、江西等地。
汤仲明等人于1936年试制出一辆煤气汽车,这是中国设计、试制的第一辆煤气汽车,定名为“仲明国产燃炭汽车”。仲明国产汽车总质量4910公斤,装载2273公斤;底盘全长5436毫米,轴距3912毫米;搭载水冷立式直列4缸4冲程煤气机,最大功率45千瓦,最高车速约52公里/小时,使用1937年仲明式代油炉。该车用大中华橡胶厂双钱牌轮胎,后轴半浮式,变速器有4前进挡和1倒档。
仲明木炭代油炉汽车
战火打破造车梦
1937年汤仲明等人又制成第二辆煤气汽车,从上海开到南京,路途计程380公里,耗时7小时18分。上海的沪太、锡沪两家长途汽车公司也将部分车辆进行改装使用,锡沪公司近一年中先后装配28辆煤气车投入使用。1937年上海仲明汽车公司生产的两辆载重3.5吨木炭汽车开往南京展览,途中被日本飞机炸毁。不久,“八·一三”事变爆发,仲明公司毁于战火,生产汽车之举亦告中止。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的公共汽车
在汽油匮乏、交通困难的年代,木炭汽车缓解了运输需求与能源匮乏的矛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木炭汽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木炭汽车记录了早期汽车行业艰辛创业的历史,展现了中国人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记忆。
来源:北京汽车博物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