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新闻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妈妈当街大吼孩子“你耳朵聋了”:为什么父母总不能好好说话?

    来源小小包麻麻时间:2023-09-08 13:07:09

    那天出去买菜,看到水果店里一位妈妈正在大声训斥孩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买这零食一会儿就吃完了,还那么贵,放回去,别买了!”

    孩子盯着手里的零食,呆站在那里,妈妈见他没有反应便又提高了音量:

    “我给你说话听不见?耳朵聋了?赶快放回去”

    “每次都是因为你超出预算,多花钱”

    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

    用“大吼大叫”的方式解决带娃问题的妈妈,不占少数。

    看起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震慑住孩子,实际上滋生着孩子情绪、心理上众多的负面感受。

    甚至有一些孩子,在长大后就变成父母的样子,

    一遇到棘手或不满意的状况,情绪就变得十分激动,说起话来吹胡子瞪眼,音量倍增。

    沟通这门艺术,不止体现于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还在家庭教育里。

    好好说,慢慢说,低声的教育远比高声的压制更有用。

    为什么父母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大发脾气?

    甚至事情本身没有那么严重,但愤怒的程度却远远超过。

    在心理学上,这种处理方式,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用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心虚。

    每一位喜欢用大吼大叫解决问题的父母,都有着连自己都不愿意直面的“弱点”。

    动画短片《飘》里的父亲,就是这样。

    某次外出游玩时,他意外发现儿子与其它小朋友的不同,他的孩子会飞。

    看到的人对此议论纷纷,这位父亲无法承受周围邻居异样的眼光,于是禁止孩子出门。

    随着儿子年龄越来越大,对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好奇。

    此时,父亲已经不能再现从前那样就能轻易把他关在家中。

    为了防止儿子在公共场合再飞起来,他会在儿子的书包中装进一块大大的石头,

    或是拿根绳子,将儿子和他绑起来。

    可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儿子把先前父亲准备好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

    进入游乐场后,他感受到兴奋,也感受到了自由,身体却不由自主的又飘了起来。

    众目睽睽之下,有人惊讶,有人害怕。

    父亲看到后,立马跑过去拽着孩子的衣服走出了游乐场。

    男孩一边气愤一边挣扎,他的力气很大,不再是小时候的样子了。

    突然,父亲的崩溃和愤怒从眼睛里喷涌而出:

    “你就不能正常点吗!?”

    孩子被父亲的样子吓到了,他用衣服上的帽子严严的裹住自己的头,闭上眼睛沉默不语。

    让这位父亲最直接的愤怒原因,是因为他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掌控孩子的无力感。

    他和孩子的关系,不能再由他掌握主动。

    面目狰狞的大吼,是对自己无能的宣泄。

    就像文章开始说的那位妈妈一样,

    她的爆发,是因为孩子对她下发的命令毫无反应,

    在那一刻,“权威”失效,才激起了她新的解决方式:高声压制。

    高声压制真的有用吗?

    这两位被爸爸妈妈使用过此技能的孩子,几乎都出现了相同的现象:不说话、情绪低落。

    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反而又反复影响了孩子的心情。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对于孩子来讲,正面的话语是无形的鼓励,负面的话语则像泼头而来的凉水。

    我刚生完孩子的朋友分享过,

    孩子四个多月时,她抱着娃跟老公吵了几句嘴,声音很大。

    本来孩子看看这里看看那里的小眼珠,突然定住不动了。

    后来提起她特别后悔:

    “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再小的孩子也是能感受到的。大吼大叫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语言暴力的一种。”

    语言的伤害比体罚更让人印象深刻,世界卫生组织曾呼吁抵制任何语言相关的过激行为:

    语言过激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是它对幼龄儿童的人格发展、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不可估量的,甚至是不可弥补的,带来的反噬伤害甚至会潜伏至成年后。

    有位网友在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的大吼大叫,

    父母总会反驳她:“小孩还是得用打骂教育,才有效果。好好说话根本不行。”

    她脱离家庭,去到其它城市上大学、工作后,

    发现自己总是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的那一方,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她都是赢不了的那个。

    只要对方一大声说话,她就不敢吭气了:

    “那种感觉就是很多话冲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害怕反击之后,会更加难以收场。”

    “总能感到和小时候相似的心情,别人声音一大,我就自动默认错的就是自己。”

    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语言犀利。

    父母在传递信息前,请先学会说事情本身,而不是用情绪传递。

    有一种教育方式,叫低声教育:

    指当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大吼大叫,学会降低声音,和孩子好好说话。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有所松弛。

    把低声教育运用到日常生活种,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教育孩子时减少命令批评语气

    孩子犯错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比如:

    “这都不会,你是猪吗?”

    “我跟你说好几遍了,你耳朵聋了吗?”

    “还听不懂?你脑子有问题吧?”

    这些话不但没用,还会让孩子有贬低和抗拒的心理。

    当下如果十分愤怒,可以说:“你XXX没做好,我真的很生气,很伤心,因为之前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可见你没有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孩子会觉得在做错事时,父母不是嫌弃他/她,而是在乎他/她。

    二、提前制定好规矩,犯错受到对应惩罚

    很多父母总抱怨,跟他们好好说话,从来没有听过,迫不得已才用极端方式的。

    听起来父母十分冤枉,但有此表现的孩子,往往是在以前犯错时,没有及时惩罚才养成的坏习惯。

    养娃很像游戏通关,想一路顺利晋级,不节外生枝,就要在最初制定好规矩。

    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一旦犯规,必须受到约定好的惩罚,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或者取消。

    尊重惩罚,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真正的威严感。

    在后续孩子犯错时,才能教育的不费劲。

    三、遇事不要先宣泄情绪,而是好好表达事件信息

    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在教育前要学会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绪,

    很多父母在跟外人、同事或朋友相处时,都能做好情绪管理,唯有对待孩子时,放飞自我。

    教育孩子,要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情绪表达。

    帮助孩子指出他在某件事上,哪些做法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子的。

    每个大人都做过小孩,在我们小的时候,也不喜欢父母用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

    不要用一时的情绪,去撕破孩子的自尊心。

    在突发状况时,哪怕是一点点温柔平静的对待,都能让孩子拥有十分的安全感。

    愿每位父母,都能像水一样,平静但有力。

    慢慢说,好好说。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筑牢反诈安全网,守护群众的“钱袋子”